
服務軌跡 1
大時代下的產物
如果能夠搭乘哆啦A夢(小叮噹)的時光機,回到過去50-60年代的台灣,
腦海裡浮現的會是哪些人事物呢?
菸酒牌和古早味彈珠汽水、藍色窄裙制服、還是紅白藍旋轉的三色燈
這些彷彿能同時勾起你我回憶的畫面.
舊時代可能已經過去,走入你心的服務風景不會過時,
讓我們一起倒轉時光,重溫一代人的集體記憶。
#時代記憶的符號:古早味柑仔店
一句「歡迎光臨!」、一身制服、整齊明亮的空間,那是現代我們習慣的購物
一聲「恁呷飽沒?」、普通常服、親切溫暖的陳設,則是記憶中熟悉的溫度
「幫我買一包鹽回來!」
在早期沒有便利超商,也沒有連鎖超市,
更不用談網購送到家的年代,
想要買東西,
就只能到路口公賣局鐵製招牌的「柑仔店」。
柑仔店「什麼都賣,什麼都不奇怪」,
柴米油鹽醬醋茶、童玩零食,甚至金紙香火,
生活雜貨一應俱全;
忘了帶錢,老板會說「下次再給就好」。


在那個沒有結帳SOP、沒有規章制度、更沒有幫忙代收帳款、繳費的舊時代,
柑仔店蘊含「人情味」和「給人方便」的服務,卻是難以取代的溫暖特色。

#服務型態的浮現:公共交通形象的車掌小姐
提到服務業給人的第一印象,就是一身的制服,
制服素有「企業形象第一張臉」的功能,更是品牌精神的象徵。
當時有句話說「天上有華航,地上有金馬」
空姐制服向來是航空業的「焦點」。
而在那個很少人出國的年代,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當屬「金馬號小姐」。
金馬號是早期跑國道的長途客運,
在車上可見腳踩三寸高跟鞋、頭戴船型帽、
身穿藍色制服的車掌小姐。
她們協助驗票、剪票,
也會吹哨子協助司機倒車、途中為旅客導覽介紹、
到站前還會傳閱報章雜誌、遞送毛巾等。
親切誠懇又溫柔出色的形象,在當時掀起一陣旋風,成為當時女性夢想中最想從事的行業。


在早年台灣服務意識尚未成形,穿著制服的身影,就是服務形象的代表
無論是華航空姐或是金馬小姐,她們穿著制服工作的美麗身影,象徵「服務型態」逐漸浮現。


#專業服務的雛型:理髮廳
巷弄內閃爍紅藍白三色走馬燈的理髮廳,
師傅穿著白色制服,施展專業技藝,只為男性紳士們提供剃頭、
刮鬍、修面等一系列整理儀容的服務,絕對是當代的經典場景。

師傅除了俐落精細的工法外,對髮型設計也相當講究。
當時將頭髮往上梳起的貓王「油頭」造型,
帥氣又吸睛,令當時男性趨之若鶩。
這種理髮廳多半開在戲院對面,
方便整理好儀容後,直接去約會。
我們可從這種提供一條龍專業技藝的模式中,
窺見到台灣最早專業服務的雛形。

50-60年代的台灣,正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那時百廢待興,
服務業多半只提供民生物資與需求,沒有建立真正的服務制度,
然而簡單的制服、純粹的手藝,及「以人為本」的核心概念,
都是對大時代下服務業最美好而溫暖的記憶。